张家界旅行社 张家界当地旅行社 张家界本地旅行社 - 搜索 关键字:
今天是:
现在位置:张家界旅行社->旅游指南->民俗风情 -> 废墟
 
废墟
来源:张家界旅行社 | 作者:金克剑 | 编辑:WWW.ZJJLXS.COM | 访问次数:
[1]
  【废墟】
  其实,人类的历史是现代人逆向溯源寻找而谱写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初,与天门山遥遥相对的澧水北岸的一片台地,是当时白龙泉公社最为富饶的农田。那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春日,一位农夫的犁铧在这台地上划出第一条初春的弧线时,随着泥坯的涌动,农夫突然眼睛发亮:这是一个形状古怪的陶罐!
  人们一下拾回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字:古人堤(又名古城堤)。
一、 陶纹:澧水文明的神秘符号
  在并不太深的泥土层中,文物工作者发现了残破的灰陶和红陶器物,更多的是碎片。这些器物,多为鼎、豆、鬲、盆、罐、壶之类,同时,还发现了绳纹筒瓦、板瓦等。
  考古专家认定:这是战国遗物。遗憾的是,时值三年困难时期,饥饿的农民无力用锄头叩开厚重的历史尘埃,发掘中止。
  十八年后的7月1日,自治州几位专家再度踏上古人堤时,北部一线已被气象站和民居占领。在原挖掘的战国遗层的下面,意外发现了一件石錛和若干件打击石片、割削器、石器半成品等。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石錛呈长方梯形,通体磨光,刃部锋利,这是一种类似斧子的砍削器。在原始社会中,古人类多用此器物砍削或捕猎。丹麦考古学家汤姆生根据人类使用的工具的质料演变,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后来又有人把石器时代分为旧、中、新三个阶段。据该石錛磨光制作技艺水平分析,当属新石器时代遗物,其时间约为7000年至1万年之间。扫着,考古人员又连日不息挖掘,采集到了一批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印纹硬陶等,其纹饰有印纹(方格印纹、绳纹)、划线、弦纹、兰纹、篦纹等。器形有折唇罐口器、折唇罐形器、圈足豆、鬲、鼎、碗、钵等。上述文物应属原始社会晚期文化遗存。距今约7000余年,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几乎是同一时代。
  那是一个只能靠想象云描摩的洪荒时代:居住在洞穴的古人类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步将击杀兽物和石头变成石器,并且开始集体围猎,形成较为稳定的劳动生产集体,于是原始居住聚落出现了。此后,由于农耕生产的出现,使饥饿无定的狩猎、牧业渐渐淡出主流生存方式,因土地的不可移特征从而形成固定的原始居住聚落的居民点。古人堤村落的出现,正是澧水流域原始人类走出洞穴、走向文明社会的伟大里程碑。或者说,人的文化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当第一块石头被敲打成某种“好使”的模样时――如未来考古学家们命名的所谓石斧、石刀、石錛之类,“文化品”就诞生了。它向我们揭示:使“非文化品”转化为“文化品”的关键,在于人从自己生存和活动出发,利用之、改造之,赋予其特定的“人的意义”。而那些看似极其单调的陶纹,也许正是对这种“文化”的某种延伸解释。我们不妨把它看做是本土文化最早的符号。
   古人堤遗址高出澧水约50余米,虽经岁月打磨,现仍高30余米,台地濒临澧水,正对天门,背依子午,左有回龙山,右有卧虎山(今吉大校区),其北侧为一自然溪流,后经人工开挖成一条护村河。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60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
  临渊捕鱼,此生存之道一也;
  依山狩猎,此生存之道二也;
  拓荒种植,此生存之道三也;
  挖沟绕村,此生存之道四也;
  谁也说不清那些尚处朦胧状态的古人类是如何运用了朴素的人居风水学原理云选择、开发、建设这片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乐土的。
   古人堤遗址的发现,无疑让共饮一条水的桑植、慈利人大受鼓舞。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桑慈二县相继发现发掘了慈利金家台村遗址(属距今20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桑植朱家台遗址(属距今10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慈利田新遗址(属距今6000多年的大溪文化遗址)、慈利璞榔岗遗址(属距今5000多年的屈家岭文化遗址)等,全市累计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2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0余处,商周遗址100多处,春秋战国遗址200多处,出土楚简1000多支计2万余字,为湖南发现楚简数量之最。还有数百座战国墓、上千座汉墓及数千件各类出土文物等等。
   尤其令专家炎之惊讶的是,在桑植朱家台龚家坟山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出土的泥质夹砂尖足鬲,系二里头文化,富含中原因素,但与楚文化有显著区别。经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安志敏教授和北大考古系教授邹衡实地鉴定。此物属夏代晚期至早商时期具有土著特征的文化类型,建议命名“桑植文化”。
   上述澧水流域古人类文化遗址、文物的发现出土,至少可以改写历史中的几处误笔,比如中华文明似乎都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一带;比如澧水流域的土家族都是巴人的后裔或自外迁入土化者,等等。
  几块陶片,几丝纹饰,就像一个个神秘的符号或暗语,把一部长长的人类历史长河储存在里面,让后解读、破译。
  其实,有的东西绝对是无法以常理解读的。严格说,在关山阻隔、莽林蔽天、江河横陈、野兽当道的险恶环境中,在一无通讯工具、二无交通工具的洪荒时代,本土人类是根本无法走出大山与外地人类进行交流或引外人进入本土的,而澧水文化所展示的石器、陶器之类,无论从形状、质地到纹饰等,竟然与南北各地文明大同小异!难道是人类共有的心灵感应,抑或是时空隧道传达的某种信息?
  
    一、虎钮 
    1981年10月11日,在兴隆乡熊家岗村出土一件青铜虎钮  于高54公分,上围径102公分,下围径66公分,重32.5市斤。盘首成椭圆状,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虎钮遍饰龟纹,钮盘饰人头、鱼、鸡、彩船形状纹样,叩之作铜钟声。经鉴定,此为战国至秦时遗物,属国家一级文物。
    于,系古代一种军乐器,起源于春秋战国,在战争中击 以指挥进退。《国语·晋语》云;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于  于,丁宁,敬其民也。韦昭注曰:  于形如碓头,与鼓角相和,丁宁者,谓钲也。《湖南通志》(卷未三四)引宋代洪迈《容斋续笔》说:淳熙十四年(1187),澧州慈利周赧王墓旁五里山堆,(按:今市西玉皇洞外周报王墓一带),盖古冢也,其中藏古器物甚多。余介宰是邑得一 ……,并传有聂氏、楚氏、王氏者,也各藏一镦。《湖北省志》也有关于虎 的记载:“施南、长阳附近屡获此镦,殊不可解。”考古专家徐中舒先生在《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虎钮 于》中指出:虎 是古代巴人的典型器物。《后汉书》有关于巴人为虎图腾的记载: 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人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蛮书》(卷十)也说:巴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1983年,在石门同时出土虎  和巴氏剑,佐证了徐氏一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桑植 南岔乡、迷湖乡,慈利蒋家坪乡等地先后出土虎各一尊。由此证明,本境曾经是巴人活动的区域,对研究本土民族构成、来源、演变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筑城
    古人堤的故事还远远没有完结。在当代扩城圈地运动中,挖土机从深深的土层里不断挖出石条或河卵石。有的地方,还有明显的夯土层,这些石条、卵石、夯土,都很规则纵横交错布局,在古溪道一侧,还挖出了古井遗迹。在台地北部的土层中,不断掘出青铜剑、=铜戈、铜矛和铁剑之类的冷兵器。
    种种迹象告诉人们:这里埋葬着一座古城。那么,古城何时所筑,何人所筑,又为何消失?
    《永定县乡土志》编纂者曾对古城堤的神秘消失做了许多考究工作,但也似是而非:“古城堤相传为昔时临澧城遗址。”查临澧县系晋武帝太康四年(283)改充县而设,而这个“临澧”县城,应该设在充城,因为只更其名而未其地。而汉置充县时,绝对不可能在这片废墟上建充城。《直隶澧州志》则载:汉马援,“号伏波将军,征武陵蛮时,澧,其经过地……古城堤,皆公遗址。”从这段话分析,汉建武二十三年(47)相单程攻充城,马援率兵镇压,这里也只是“经过地”,充城应该在距此的上游某地,或顶多只登临作短暂的凭吊而已。因而古城堤的的消失仍是个未解之谜。是战争,是瘟疫,是朝廷征“蛮”屠城绝种,还中世纪洪水之难?
  出土文物作证:是战火所焚;
  现场卵石作证:是洪水所毁;
  民间传说作证:是瘟疫所灭;
  一座古老美丽的城池,突然于某一年某一日在大地上神秘消失,却未在断残篇中留下半点痕迹,心头的疑云与恐怖交向袭来,让我不寒而粟,我想援引本土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几次灾难:
  ——天启七年(1627)一河大水淹没了整座卫城,普光禅寺一位僧人绝望地在二佛殿石壁刻下八个字:
  ——天启七年,洪水至此。
  ——明崇祯四年(1631)辛未七月,地震异常,声吼如雷,城内房屋崩倒,压死多我,乡村?地裂陷沙涌,人皆不敢屋居,露宿月余,连震无时,数岁不止……(康熙《永定卫志》)
  ——民国二十一年古历五月至七月初,县城发生瘟疫(霍乱),不到两个月,死亡千余人;驻军二千多人中有二百余人染病死亡。发病高峰期,每天抬棺出丧达百人次……(《大庸文史资料·大事记述》)
  我相信了上述三种说法。也许,人类毕其若干世纪的努力所创造出的文明,就那么一瞬间就让大自然的魔鬼给收拾了,留给你的是一堆废墟和供后人猜测的古谜。
·湖南西部(张家界)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热线:0744-8886622 / 8886611
·地址:张家界市华天城铂金大厦六楼
相关文章
我要说两句
用 户:
内 容:
验证码:
查看留言
热门旅游线路推荐
张家界旅行社地接 Copyright 2010-2018 Www.Zjjlxs.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1012673号-30
版权所有:湖南西部(张家界)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经营许可证编号: L-HUN-08017 地址:张家界市大庸路华天城铂金公寓六楼
手机/微信:17374497606 / 13307447877 传真(Fax):0744-8882218
7×24小时咨询热线:13307447877 zjjxs@qq.com